2020年高考作文主题阅读素材之“疯长”的中国马拉松(量力而行,规范组织)

 sun   2020-04-08 20:11   1243 人阅读  0 条评论


2020年高考作文主题阅读素材之

“疯长”的中国马拉松

  ——量力而行,规范组织

【新闻背景】

一个周末十万人跑,马拉松风靡背后的多重暗战

北京3万人,杭州3.6万人、济南2万人、镇江1.5万人、百色1万余人、广安1.5万人……

仅仅是112日到3日这一个周末,中国大地上就举行了近十场马拉松,吸引十余万人参跑。

除了赛道上竞跑的选手,城市间的品牌较量、商家的营销战争,共同推动马拉松风靡全国的图景。

城市大比拼:展示管理能力,推介旅游资源

马拉松赛事在中国飞速扩张的势头从数据中可见一斑。据统计,2014年到2018年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翻了四十倍。

2018年全年,中国共举办大型路跑、越野跑等赛事共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达583万。

除了民众对健康关注度的持续上升和热衷于用跑步来锻炼身体人群的持续扩大,各地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的重要原因,是想通过一个赛事打造一个城市。

举办马拉松首先是城市硬实力的检验和展示。

从比赛过程来看,参赛选手领物、存衣、检录、保障以及疏散流程的安排将考验组织者的管理能力;

从比赛外部来说,如何选择高标准的比赛线路,以及如何在保障比赛同时,避免城市交通因比赛而瘫痪也是一个难题。

除了管理能力,城市的硬实力还体现在其科技储备。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杭州马拉松就主打了科技这个看点,选手到达终点后将获得阿里提供的“芯片识别个性化影像服务”,从而实现更快、更清晰地获得个人完赛集锦视频

举办马拉松还是城市软实力的推介和培养。

和篮球、足球等场馆活动不同,马拉松比赛中观众的注意力必然会跟随者选手,实现持续的、大范围的空间位移。这让马拉松比赛成为系统展现城市形象的好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把赛道设置和景点展示相结合成为了个城市的常规动作。这一特点在过去这个周末的多场比赛中得到体现。

在成都,此次马拉松除了继续通过望江楼、环球中心等成都著名地标,还新增设了杜甫草堂、宽窄巷子、人民公园、天府广场等多处地标建筑。

在济南,当地充分融合“泉城、泉水”特色,串联“一河一湖三泉四园”的泉城美景,着力打造一条具有“十里清泉、自在济南”特色的泉水主题赛道。

在长沙,马拉松赛道选择毫不意外的加入了湘江风光、橘子洲头、岳麓风景等当地著名的旅游元素。

百色和广安则主打红色文化。红城百色国际马拉松赛经过百色起义纪念园、粤东会馆、大码头、解放街等红色革命圣地;广安国际红色马拉松赛在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里景区鸣枪起跑。

除了景点,主办方还试图把比赛保障和当地文化相连接。在成都,主办方除了在沿途准备了10万瓶运动饮料、21万余瓶纯净水和7万支能量棒,还提供了成都美食特色补给:糯米糍粑、红糖锅盔和糖油果子等特色小吃。

正如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于洪臣所说,马拉松对推动、提升和促进各地的全民健身、城市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商家大厮杀:售卖装备周边,搭车传播品牌

除了城市间的比拼,马拉松赛事的背后也不乏商家之间的“暗战”。

高密度马拉松比赛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装备的销售商。要跑马拉松,跑鞋、袜子、护具、运动内衣、运动套装、运动手表、运动耳机、凡士林、创可贴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和比赛相关的周边产品,如帽子、头巾、卫衣、水杯等产品也受到热捧。

在这些领域,各大品牌竞争激烈。和马拉松相关的服务业也受到拉动,各种价格不菲的训练营间竞争的白热化程度也丝毫不差。

值得注意的是,马拉松的商业价值远不局限于参与者的购买力,而是体现在马拉松赛事所携带的巨大流量的变现空间。

数据科技企业AdMaster发布的白皮书显示,近年来全网体育舆情连年走高,2019年的舆情总量是2014年的两倍有余。体育舆情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价值。

AdMaster指出,从消费偏好看,相比普通网民,体育爱好者更为关注汽车、数码、生活日用、母婴用品等品类,其中汽车、数码尤为显著。

巨大的流量以及可见的价值,让马拉松在跑者之外,出现了另一条品牌“赛道”,且竞争激烈度持续提升。

以北马为例,从2010年至今,北马的合作品牌数量一直是逐年递增。从2010年的6个上升到2019年的22个。

参与品牌各有所图,阿迪达斯已经连续十年赞助北马自然是因为其运动品牌的特征;和城市概念有关的华夏幸福连续拿下冠名权,则是想借赛事推广期产业新城和阳光生活。

与马拉松赛事合作只是战争的第一步,在比赛过程中,所有的赞助商都铆足了力气来更多的让自己的品牌出现在赛事的“流量之中”。

在上个周末举行的北马上,冠名赛事的华夏幸福派出多个啦啦队助威以及500员工统一服装参赛。这相当于获得一大批固定的和500个移动广告位。阿迪萨斯则在马拉松之外,延伸举办了一系列的其他类别的体育活动嘉年华,进一步放大了合作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冠名和赛事合作领域,马拉松比赛中的品牌之争随处可见,如选手参赛装备、赛事背景板、赛道指示牌、赛事使用汽车的外观都成品牌的战场。

尼尔森以2018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和厦门的6场马拉松赛事为样本发现,这6场马拉松的电视媒介价值总量近8360万。

具体来看,赛场主背景板带来总曝光时长达到2小时4955秒,总媒体价值近928万。运动员身穿的参赛服排名第二,总曝光时长和价值为2小时359秒和843万;排名三四的权益资产分别是指示牌和汽车,带来的总曝光时长和价值分别总曝光时长和价值分别为2小时2254秒和544万,以及1小时213秒和515万。

中国马拉松产业有望继续升级

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马拉松赛事的情况下,中国也全力推动这项赛事进一步升级。

中国官方此前发布的文件显示,官方希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马拉松运动产业体系,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实现马拉松运动产业继承创新发展和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有力带动其他体育运动产业的发展。

这份文件预计,到2020年,中国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市场将涌现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赛事运营、马拉松俱乐部、运动APP、户外运动产品等产业链知名品牌。与此同时,跑者人口不断增长,马拉松运动消费额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预计达到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媒体观点】


从小众到大众 中国马拉松跑进“分众时代”

sports.sina.com.cn 20191105日 11:57

3日,第39届北京马拉松开跑。从1981年首届“北马”到现在,中国马拉松经历了39个年头的发展变革,马拉松也从一项专业而小众的运动,成为拥有上千万人参与的大众项目。

而近年来,满足不同爱好者个性化需求的山地马拉松、森林马拉松、垂直马拉松、亲子马拉松等细分赛事产品越来越丰富,中国马拉松运动正在跑进“分众时代”。

从“小众”到“大众” 中国马拉松进入“分众时代”

1981年第一届北京马拉松举办,直到1990年代,中国的路跑赛事基本是为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参与度低,每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不超过10场。二十年前,随着马拉松比赛关门时间延长,赛事开始向群众打开大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走上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之路,参与马拉松也成为越来越多群众追求更有质量生活的方式,马拉松也开启了进入“大众时代”的征程。

此后十年,则是马拉松深入大众化的时期。特别是最近五年,马拉松的赛事数量呈现出井喷状态。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2018这五年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翻了四十倍。2018年中国共举办800人以上的路跑赛事、300人以上的越野跑及其他规模赛事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达583万。

近两年,马拉松赛事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满足不同爱好者个性化需求的山地马拉松、森林马拉松、垂直马拉松、亲子马拉松等细分赛事不断涌现,参与人群也越来越多样化,中国马拉松运动正在跑进“分众时代”。

仅仅在113日当天,除了最老牌的北京马拉松,同时开跑的还有“向山而跑”的广州从化山地马拉松、西湖之畔的杭州马拉松、青岛海上马拉松、以“红色”为主题的广安马拉松……

繁荣背后有隐忧 马拉松未来之路向何方?

在马拉松运动呈现快速发展和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隐忧。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总裁张庆认为,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的投入,这并非长久之计。

张庆表示,从国际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政策引导和购买公共服务,而协会等社会组织则扮演着重要作用。

“未来应当把喜欢跑步的人群更好地联系和凝聚起来,然后用组织化的方式去推动项目的发展。”他说。

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跑步爱好者的组织也在快速发展,各大马拉松的团体报名规模也日益增长,但目前大多数跑步团队还处在“兴趣圈子”的初始阶段。

此外,从赛事运营来说,国内的马拉松虽然在服务上提升很快,但在文化培育等方面仍显不足。马拉松应该回归路跑的本质,将跑者的体验放在首位。

“很多比赛跑者的体验有待加强。从跑者服务的角度来说,国内的一些顶级赛事已经是超量供给了,纽约马拉松和柏林马拉松提供的物资并不比国内马拉松多,但它们在赛事文化的培育和对跑者的尊重方面做了更多。”张庆说。

此外,从跑步爱好者这个群体来说,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导致“替跑”“抄近路”等行为时有发生。在跑者中倡导更加健康的跑步文化,也是马拉松运动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追梦时代 每个人都能努力奔跑

在马拉松赛道上,很多人为了超越自我而奔跑,更多人为了健康的生活迈开双腿,从而迷上跑步、享受跑步。济南市民尉伟20169月成为二宝爸爸后,拖着近100公斤的身体开始跑步,有时一周跑四次,每次至少10公里,多次跑出半程马拉松的距离,如今体重72公斤。

“就是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一起成长。原来中度脂肪肝、高血脂,现在都没事了。”尉伟说,以前老感觉睡不够,越睡越累,现在感觉身体很轻快,到点就醒了。

也有不少人在参与马拉松后,个人事业走向了新跑道。江苏常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婷婷2012年辞去公职“下海”,主要从事策划营销,但直到2014年才迎来“转型”。

20141014日,常奥体育承办的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顺利举行。而就在那个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迈进新阶段,蓬勃发展的马拉松成为体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的缩影。

“当时马拉松已经开始在国内红火起来了,听说很多市民给市长信箱写信,问能不能也做马拉松。这是个机会,我们就提出承办。”如今说起第一次“吃螃蟹”,陶婷婷记忆犹新,虽然手忙脚乱,但陶婷婷从此却上了体育“瘾”,如今除了在全国十个城市运营马拉松等赛事外,还拓展到场馆建设和运营、青少年体育培训、高尔夫、电子竞技等多个领域。

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均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今天,我们奔跑着,跑出快乐、跑出健康,筑就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为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在一个可以追梦的时代,我们奔跑着实现个人梦想,而因每个人的努力“奔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将实现。

国内马拉松,需要多些“热身”

新华网  2019-11-06 09:09

近几年,中国城市争相拥抱“马拉松”。刚刚过去的周末,中国马拉松官网显示113日全国各地有13场赛事正在举办,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是全国一年的马拉松赛事量。《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主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共计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583万。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二与城市营销的热潮相关,马拉松赛事自带流量,已成为不少城市推广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2018年全国有285个地级市举办马拉松比赛,覆盖全国超过85%的城市。三与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跑步是门槛较低的运动项目。而互联网、运动APP等平台的出现则使群众健身变得具有了社交属性,跑者们除了享受运动快乐之外,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加入跑群等,让跑步更有趣。

国内马拉松热了多年,目前已从一二线城市逐渐深入到三四线城市,发展速度太快,我们既要看到马拉松赛事带来的经济增量和赛事消费额的飙升,更要对频频发生的各种因为赛事准备不足和服务欠缺而出现的种种事故引起足够重视。仅从最近来看,1020日在全国举行的近40多场马拉松比赛中,就有两名跑者猝然倒地、心脏骤停。

马拉松热是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因素交织的产物,而事故的频频发生,正说明与马拉松赛事快速发展的现实相比,我们对于马拉松这项运动的认识还不足,在赛事管理的水平与能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充分“热身”,直接进入竞技状态,难免会出现运动伤害。要让国内马拉松赛事尽快从目前的“热身”状态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还得在赛事管理和运营上多下些细节功夫。(谭敏)


国内外马拉松的核心差距是什么?

3g.163.com 2019-08-25 17:14

就算把波士顿马拉松、纽约马拉松、东京马拉松的组委会原班人马调来国内做一场马拉松,也很难成为六大。这里面的制约因素,都不是组委会所能控制的。

每到周末,跑步圈都会掀起一浪马拉松赛事吐槽的热潮,仿佛我们的赛事总能有新花样的违反道德违反体育精神的事情出现,仿佛在宣告着“人间不值得”。

我跑过一百多场马拉松,涵盖六大这样的顶级赛事,双金这样的优秀赛事,田协金银铜牌赛事,没牌的赛事……巨型大城市赛事,中小型的二三线城市赛事,也有如广鹿岛这样的县级市的马拉松。也算是见得多了。我这一直觉得,马拉松各有千秋,没有完美的赛事,也没有一无是处的赛事,只有看向光明面和阴暗面的眼光。

确实,国内外马拉松差异还是不小的。体验感受各不相同,风土民情迥异,从多个角度来看,国内外马拉松的差异,最主要在一些不可控因素上。

客观来说,中国很多马拉松组织流程的先进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六大了,人脸识别,身份证一键通关,照片免费下载无论速度和质量都国际领先。

然而,我们从媒体、自媒体上看到了无数霸屏信息,更多的是负面的。厦门海沧半马替跑猝死索赔”“北马复制号码正阳门前秀照片”“知名业余女跑者冠军服用兴奋剂”“组团伪造号码”“对赛道补给连吃带拿打包回家”“赛道递国旗干扰比赛”“马拉松集体抄近路”“选手搭乘交通工具比赛”……

让人感觉我们虽然一年1500场跑步比赛,还都是野蛮生长。距离六大等更高级的赛事还遥遥无期。即便大满贯赛事运营落到万达手中,生生打造硬件上的高规格,也难改一些核心上的差距,那些不可空因素。

一场赛事体验好不好,环节非常多,有的是可控的,有的是不可控的。

可控的因素包括赛道设计,组织流程,政府支持力度,赞助商给力程度等。

志愿者可以算是半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天气、选手、观众。

可控因素可以学习,模仿甚至照搬,但是不可控因素则成了无解的难题。

看看那些走红的热点赛事文章,变着花样的不靠谱,而这些恶劣行为多半是来自于不靠谱的选手。为了防范这些不靠谱的选手,中国的赛事组织者以光速升级着对策,安检、认证手环、赛道录像、照片+人脸识别……大量工作都内耗在了“防不诚信”上面,这其实是非常消耗资源的,也让正常赛事环节的体验变差。

就算把波士顿马拉松、纽约马拉松、东京马拉松的组委会原班人马来国内做一场马拉松,也很难成为六大。这里面的制约因素,都不是组委会所能控制的。我们不乏优秀的赛事组织,但我们的赛事呈现,和国际顶级赛事的核心差距还是不晓得,这里面有两个壁垒级的存在:一个是选手本身,一个是观众。

要知道,中国马拉松组织,有些环节是引领了世界潮流的,比如为了防止替跑而启用的手环,最早在汇跑赛事中使用,现在国际很多赛事也开始弄手环,柏林都不例外,上周刚刚结束的大阪马拉松也在使用。而照片服务,只能说作为中国选手真的是太幸福了,世界各地都很难有密度如此之大的摄影服务,北京、上海等国内第一集团赛事,照片上传速度、数量、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你只要出国跑过比赛就知道了。

为什么说核心差距在选手和观众呢?

看看那些跑圈爆款热点事件,超过一多半的问题出在选手身上。“跑步并不能人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赛道不过是放大了平时素质的体现。我们本应该更多传播那些好的跑步文化,好的故事。一场赛事有无数好的事情,在这项艰苦而励志的运动中,怎么可能只是那些恶劣的搅局事件呢?然而,对不跑步、不是跑步圈内的人来说,能看到的10+文章,更多讲的都是选手恶习带来的对马拉松整体的辱没。长期以往,跑步的新人不敢来了,老人寒心了。赛事组织奔向六大的步伐停滞甚至倒退了。

对恶习的道德评论毫无门槛,有张嘴就行;但是对好事情的发掘,需要爱心和智慧,俗话说得好,“不懂行,叫好都叫不到点儿上”。这是八卦传得快的逻辑,受众无需门槛,更容易10+,也是很多运营的公众号为了完成点击量任务,而坚持走下三路的无奈。

久而久之,负面信息传的多,影响新人进入跑步这个行业。久而久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会故意利用媒体来获取自己的传播。有人会故意抢跑(不止在一个赛事上),让一张刺眼的大众选手跑在所有特邀黑人选手前面的照片,来毁掉一个赛事的美好,自己还发朋友圈嘚瑟;比如复制号码屡禁不止;比如在补给站打包很多补给,后面的人没得吃,自己还高兴说报名费赚回来了……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已经被“云存储”保留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人当做案例、反面教材去剖析、研究和广为流传。“天网恢恢,人民、摄像头和人脸识别不瞎。”

跑步本是一个自律的事情,跑步比赛也应该是自爱的行为,我们与国际顶级赛事的核心差异,必定要靠选手们的共同努力来弥补。

再说数观众,观众是最容易成为加分项的要素了。你问问跑过马拉松的人,一提到优秀赛事,肯定会提到当地观众。观众、选手、志愿者服务共同绵延42.195公里的全程,观众是否友好,是否热情,是否让你感受到关爱,是微笑着点头,是呐喊着鼓掌,是载歌载舞地加油,是奇装异服和选手互动……都不是组委会能控制的。世界顶级赛事,一定有顶级的观众。

我最喜欢的波士顿马拉松,就是因为120多年来赛道没有变过,两边的观众都是家族观众,看了100多年,所沉淀的文化和风格,给人满满的感动。再如东京、大阪等地区的观众,会坐着地铁追赶选手的路线,反复给你加油。我刚刚跑完的大阪马拉松,就看到同一组加油人马,穿着玩偶的服装,多次出现在不同的路段,大阪马拉松的观众多达100万人。

国内也有很好的观众,比如上海马拉松、西安马拉松、武汉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的观众都是赛事极好的加分项。这些赛事也极有可能因为这些因素而获得更高的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只有热爱跑步,该地区的赛事才有可能做到“观众懂你”。

总的来说,成熟的好赛事,一定在那个城市有大量的普及的“真跑者”和良性跑步文化。选手靠谱,观众热爱,志愿者懂得跑者需求。其他可控的因素,组织环节都可以学习和用资源来解决。好赛事就不用犯愁。

选手和观众,这才是国内外马拉松的核心差距,而这一切,有赖于本地跑步文化的成长,也有赖于媒体的传播和教育。


一个周末10场赛事,城市马拉松岂能“疯跑”?

2019-11-10 09:56:04 来源:东方网 作者:周稀银

北京3万人、杭州3.6万人、济南2万人、镇江1.5万人、百色1万余人、广安1.5万人……仅仅是112日到3日这一个周末,中国大地上就举行了近10场马拉松,吸引10余万人参跑。除了赛道上竞跑的选手,城市间的品牌较量、商家的营销战争,共同推动马拉松成为风靡全国的图景。(118日《重庆晚报》)

从当下马拉松赛事的频繁举办程度和遍及全国更多中小城市的“走向”看,冠之以“疯狂(疯长)的马拉松”似乎并不为过。2018年初发布的《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20年,我国的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而800人以上规模的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有望达到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将达到350场,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类似赛事太多太快,已经让理性发展这项运动的灵魂,被远远地抛在身后。

纵观我国跑步发展史,也就是近十年的事儿。从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的萌芽启动,到2013年赛事突破两位数,到2016年突破3位数,再到现在每年上千场比赛,一方面确是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体育赛事产业疯长的征兆。这种疯长,显然不是赛事太多(类似赛事美国2015年是48594场,2017年仅全马赛事就达到了1100场),而是在赛事爱好者们从众跟风的背后,一些组织者也在盲目跟风,以致让类似赛事呈疯狂态势,而其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更多,志愿者“出轨”仅为“沧海一栗”而已。

 “疯狂(疯长)的马拉松”,显然“剑指”全国业余马拉松赛事。有专家就指出环境亟待治理,建议要从政策上堵,源头上疏。一方面办赛方要加强“查药意识”;另一方面,必须正视马拉松运动对于城市的意义,改掉脱离实际、盲目“求大求全求国际”的毛病。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马拉松赛事日趋商业化,如何搞好塞者的分组比赛,绝不是一件小事。将参赛者分类为外国运动员、本土运动员、业余跑者等组别,十分有必要。一些小城市的马拉松赛事,还可以再细分为少年组、成年组,或是不同行业的组别。相应增多奖项的数量,降低奖金的金额,做出有特色、契合自己城市的品牌赛事,比盲目追求成绩要出彩得多。尤其要防范一个问题,即业余比赛的奖金诱惑、宽松的运动员检查机制,加上国内的专业选手又不参与,让一些退役的专业选手服兴奋剂参赛,变成一种赚钱途径。这方面,尤其是中小城市办赛事,亦不得不加以限制和药检。

但凡马拉松选手,都明白“配速”对于自身是多么的重要,别说是最终拿到取胜之匙,即便是能够跑下来并超越自我,在比赛每一个阶段,都要按自己的实力配置自己的速度。同样,各地“上马”马拉松赛事,更应讲究“配速”。个人而言,只有扎实的跑步基础,才有赛事的锦上添花;而从组织者计,唯有事实求是、因地制宜,以质量带数量,用管理补漏洞,才能将马拉松赛事几呈“脱缰的野马”有效控制住,也不至于出现男选手袭女选手胸部、志愿者拦截尚未跑至终点选手强行让其举国旗等等咄咄怪事。

一方面,办赛方要加强对选手和志愿者的赠别与管理。对选手不能简单以成绩定胜负,或过于宽泛给予“入门”之匙;而对志愿者和拉拉队的行动“轨迹”亦需完善管理,切莫任由其行为失范,必须加强培训,抬高进场门槛。另一方面,必须正视马拉松运动对于城市的意义,改掉脱离实际、盲目“求大求全求国际”的毛病,以致为管理不到位留下巨大隐患。还要坚持契约精神,一旦设定的比赛时间、地点及开闭赛道的时间等等,就一定要严格遵守,要求运动员做到的,赛事组办方必须比之更加严格地遵守。

跑者参加马拉松须理性,要量力而行,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好成绩而忽视日常性训练及其在营养、生活上的“配速”。而作为举办赛事的各城市政府,更需要动用各方社会资源构建系统工程。一场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举办,对城市交通、安保、环卫等基础配套,后勤、医护、志愿者的服务、保障功能,组织方赛程、赛道的规划安排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在一场场高大上的赛事背后,只有进一步普及和推广马拉松运动的内涵,让文明、科学、健康的跑步及互动真正成为全民运动,并保证志愿者服务规范化,城市马拉松才能真正具备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始终“奔跑”在健康的轨道上。

量力而行,理性对待“马拉松热”

2019-10-30 10:14:57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1020日,全国各地有近40多场马拉松鸣枪起跑,其中两场比赛有两名跑者先后猝然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

有网友表示,没想到“马拉松热”竟“热”到一天40多场比赛,也有网友劝未经过专业训练的跑友谨慎选择跑马拉松。

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数据,超过800人参加的马拉松比赛,2014年全国只有50场,而2018年有1581场。短短几年,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增长堪称爆炸级。随着马拉松赛事在各城市轰轰烈烈展开,“跑马”似乎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磨炼思想毅力,增强身体素质,挑战自我极限,都对追求健康身心的现代人有着极大吸引力。

但在马拉松热度蹿升的背后,也有不少隐藏风险。马拉松跑道上的一次次生命离去,不断敲响警钟,“马拉松热”虽已上演,但爱好者们有没有真正“热好身”,还需理性判断。

马拉松热潮的掀起,与全民健身、城市营销、商业驱动等密不可分,当然,也包括现代人对于健康生活的美好探索,可以说多种因素促成了国内的“马拉松热”。一场马拉松,相当于一座城市行走的宣传片,从组织发起,到报名参赛,从赛事规格,到沿途风景,无时无处不在展现城市形象。客观上,也会对所在地区带来有效的经济拉动,随着参赛选手的打卡、新闻媒体的报道,旅游开发、餐饮住宿、运动装备等相应产业都会集中迎来机遇。

与马拉松赛事在国内的迅速发展相对的,是我们对于马拉动的认识仍有欠缺。全程马拉松因为距离较长往往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半程马拉松则显得比较“亲民”,吸引了不少跑友摩拳擦掌。实际上,半马虽然比全马在距离上少,但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仍然很高。对于一部分缺乏专业马拉动训练的跑友来说,如果不顾身体状况,勉强坚持,造成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跟风”的。想要安全完成一次马拉松,参赛选手在赛前需要进行长期的系统训练,并掌握健康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了解。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挑战自我,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的负责。其实,学会在适当时候放弃,也是马拉松精神的一部分。

马拉松名额不是“商品”

2019-10-21 09:29:28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杨朝清 选稿:桑怡

距离2019北京马拉松开跑只有两周时间了,报名人数超过16万人,中签率只有16%左右,再创历年来的新低。参与北京马拉松的名额,越发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商品”,在一些社交软件和二手交易平台上转卖,标价达数千元。北京马拉松组委会发布声明说,转让参赛名额是违法行为,将会同公安等部门调查并制裁。(1020日《中国之声》)

在运动健身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当下,老百姓并不缺乏参与马拉松比赛的热情。想跑的中不了签,中了签的有的人不想跑,马拉松参赛资格变得奇货可居。在一个注重利益变现的时代里,总是有人善于发现甚至制造商机;“数千转让马拉松名额”不仅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也是对社会信任的破坏。

参与马拉松比赛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方式,不仅具有健身的实际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即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有的人为了塑造体面、光鲜的“镜中我”,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格调,将“跑马”当成一种炫耀和攀比的舞台。为了能够上演“跑马秀”,没有中签的他们宁肯花钱解决。

那些报名参与马拉松比赛的,也有一些人并非真正的爱好者,而是趋之若鹜的跟风者,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报名却成为幸运儿;对跑马拉松比赛缺乏情感和认同的他们,跑不跑马拉松其实无关紧要;如果马拉松资格能够变现几百元甚至数千元,他们自然愿意坐享其成。毕竟,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说,他们实现了理性选择。

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博特认为,社会网络中存在着一些“结构洞’,用于连接两个难以直接发生关联的关系人。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充当“结构洞”的黄牛们,赚起了差价。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却破坏了公共利益和比赛秩序——那些用他人身份参加比赛的选手,难免会存在着作弊的情形;这不仅影响了比赛结果的公平公正,也用市场交易的逻辑损伤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

违反规则就会被认定为失范者,这样的后果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也可能没有被抓住、没有被追责;即使被抓住了,对于“数千转让马拉松资格”的投机者来说,一些地方“终身禁赛”看似严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于那些不是真正热爱马拉松比赛的人们来说,“终身禁赛”并没有多少震慑力和约束力。

避免“数千转让马拉松资格”,固然需要提升违规成本,也需要从精神和文化层面对老百姓进行“营养输送”,提振他们对马拉松比赛的情感和认同。在不少城市,马拉松比赛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马拉松社会”,与之相匹配的“马拉松文明”却明显“慢了一拍”,上演了权利意识高涨、规则精神淡漠的戏码。

提高比赛专业性也是一场“马拉松”

因为一面国旗,竟让苏州太湖马拉松陷入一场舆论漩涡:比赛中,中国选手何引丽正在冲刺,突然有志愿者递上一面国旗,就是这个举动打乱了她的节奏,导致何引丽被非洲选手最后超越,遗憾获得亚军。而在冲线过程中,何引丽手里的国旗不慎掉落,有网民指责她的行为。而何引丽赛后表示,“我不是扔的。国旗湿透了,胳膊也僵了,是摆臂的时候甩出去了。”

第一次没追上,第二次直接堵截,这名志愿者也真够执着的,只是这种好心办砸了事,直接打乱了何引丽的节奏,导致略占优势的她最后时刻被对手超越。

志愿者在比赛没结束前进入赛道,在运动员最后冲刺阶段递上国旗,这在体育比赛中显得非常“业余”:首先,递旗之举干扰了比赛,对于职业长跑运动员来说,保持固有的节奏尤其是最后阶段的节奏十分重要;其次,从赛后公布的成绩来看,何引丽仅仅输给对手5秒,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仅以数秒告负十分可惜。更令人遗憾的是,这场风波还把为国争光的选手带入“是否爱国”的舆论漩涡之中。

马拉松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比赛项目。近年来,企业赞助、政府协办、文体搭台、经贸唱戏,推介城市形象,宣传地方形象,举办马拉松赛被各大城市所青睐,也给参与者带来了锻炼与参与的激情,致使国内马拉松赛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出现过“一省一天开跑9场马拉松”的“盛况”。

需要看到,马拉松赛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对城市管理、赛事组织专业水平是挑战,严谨制定比赛、管理规则很有必要,提高各方专业技能更是不可或缺。然而,从前几年的“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到连绵不绝的替跑风波,再到此次“递旗”之举,都说明我们举办马拉松赛的专业能力远远落后于举办热情。提高赛事本身的专业性与规范力,也是一场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马拉松”。

飞奔的中国马拉松,请你慢些跑

工人日报—中工网 刘颖余

方兴未艾的中国马拉松赛最近又出了点事——说句难听的,这年头,不出点事好像就不叫马拉松赛似的。

1118日,在苏州马拉松比赛中,中国选手何引丽冲刺阶段被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递国旗打乱节奏,以5秒之差失去冠军。因为国旗最终在何引丽手中滑落,此事还被升级到“爱国不爱国”的高度,何引丽被点名指责,被迫道歉,但好在网友一面倒站在何引丽一边,认为国旗滑落与爱国无关,奋力冲刺夺冠才是真爱国。

而有关此事的后续反应更是让人玩味,组织方先是回应,递国旗是志愿者个人情感表达,后运营商又称“让中国选手披国旗冲线是奔跑中国系列赛中的一个环节”,递国旗是对中国选手的一种礼遇,只是志愿者没有灵活掌握,是“无心之过”。反正,打死也不承认是自己组织比赛出了问题。

显而易见,此次事件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办赛的技术性、专业性问题,因为事关国旗,才增加了它的曝光度,并有了更多延伸意义的争论,但其本质和此前爆出的选手替跑、作假、猝死没有多大差别。组织方从始至终都想让志愿者背锅,但他们显然缺乏基本常识,也低估了广大网友的智商:没有组织方允许和授意,哪位志愿者敢在冲刺的关键时刻如此锲而不舍地向选手递国旗?而且专业人士已经指出,类似苏马这样的赛事属于商业比赛,商业比赛招聘志愿者本身是不合规的,出了事还企图把错算到志愿者头上,就显得更加没道理了。

国际体育比赛当然和爱国有关,选手比赛完了或结局已定的情况下,身披国旗庆祝胜利,已成惯例和常态。但像苏马这样比赛胶着阶段被强行打断,实属奇葩。即便打着爱国的旗号,组织方如此缺乏基本的办赛常识,也是不可原谅的。

如果说苏马是飞奔的中国马拉松的一个缩影,可能有点以偏概全,但一些地方和城市的办赛经验跟不上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大抵也是事实。这是近几年马拉松赛乱象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1年首届北京马拉松只有84名专业运动员参加,到如今跑马成为健身新时尚,一线赛事参赛权甚至需要抽签取得,用“井喷式”来形容中国马拉松的发展毫不夸张。尤其是2015年,中国田协宣布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后,中国马拉松开始进入市场化运营,各种各样的民间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小城镇也纷纷办起了马拉松比赛。

有数字为证:根据《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2017年全国共举办了1102场比赛,这些比赛的衡量标准是参赛人数达到800人以上。其中田协共办的A类赛事达223场,较2016年有83%的巨大增幅。赛事的参与人次达到了498万,而2016年的这一数据还是280万人次;再往前,2015年的数据是150万人次。2017年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马拉松赛事,城市达到234座,相比2016年增加了101座。此外,2017年中国田径协会认证金牌赛事44场,银牌赛事38场,铜牌赛事79场。国际田联认证的金标赛事5场。

总而言之,中国马拉松形势一片大好。更有大方之家表示,目前的1102场也不能算多,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太少了。看起来,未来中国马拉松还是要大干快上,赶美超日,跑到世界最前列。

这样的雄心壮志,当然是好的。现如今中国马拉松热,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体育政策利好、城市营销需求、商业资本涌入、全民健身热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但马拉松在中国兴起的时间毕竟不长,马拉松人口比例还明显偏低,马拉松文化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还尚需时日。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举办马拉松是源于跟风效应、从众心理,有些则是从宣传城市形象考虑,有“马拉松政绩工程”之嫌。而殊不知,马拉松赛不仅专业性极强,而且也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是对城市在紧急状态下综合运转能力的一个全方位考验。因此,纵观国内大量赛事,组织程序不规范、赛场设置不合理、赛后服务保障不健全等问题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甚至还出现专业选手不够用,“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笑话。

这不是马拉松运动的错,而实在是因为大家低估了马拉松赛的门槛。

2010年的13场到2017年的1102场,中国马拉松已经跑得不能再快了。中国马拉松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狂热,而是理性;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质量的提升;不是简单地举办赛事,而是要促进马拉松文化的落地生根。

飞奔的中国马拉松,请你慢些跑!

劝退坚持的跑友,有违马拉松精神

http://www.scol.com.cn(2019-8-24 8:10: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一场马拉松赛,有冲在前方争夺奖牌的精英跑者,自然也有努力完赛的初级跑者。而在日前进行的包头马拉松赛上,一名跑者成为了讨论焦点——赛事志愿者轮番“劝退”跑在最后一名的参赛者,还拍抖音“嘲笑”,引发了外界的争议。(823日澎湃新闻)

志愿者给出的理由是:最后一名参赛者迟迟不能完赛,导致道路迟迟无法解封。但也有人提出反对:只要没有超过规定的关门时间,参赛者就有权继续比赛。有人认为,志愿者这么做并不是出于赛事组委会的“命令”。而有跑友认为,延时道路解封和城市交通有影响,无论是赛事方、参赛者还是志愿者,都应该有足够的契约精神 

的确,在交通拥挤的城市,腾出时间和空间为马拉松赛让路,实属不易。然而,参赛者在并未违反规则的情况下遭到工作人员的集体“劝退”, 于情于理都难言合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赛事工作人员培训的不足。当然,如果赛前参赛者知晓规则,本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过,如果确实有参赛者超时,且在医生的允许下坚持跑,那么,组委会是否预先该有更人性化的关照? 

商业精英、演讲家哈维?B?麦凯在他的名篇《得到你想要的工作》一文中写到:“几年前,我和女儿米米参加了纽约马拉松比赛。发令枪一响,23,000名运动员冲出起跑线——最后有21,244名运动员到达终点。第一名是一位以2小时11分钟零1秒跑完全程的肯尼亚人。第21,244名运动员是一位越战老兵。他用了39小时37分钟跑完全程。没有双腿的他坚持跑完了262英里……” 

今年的伦敦马拉松也出现了本届包头马拉松赛类似的情况,但后来组委会不仅道歉,还给7小时之后完赛的678名选手送出了2020年赛事的直通名额——这些“他山之石”很值得借鉴。如今各地举办马拉松赛,不仅有竞技目的,还有带动全民健身的初衷。比赛中坚持不懈,不达终点不罢休,即是马拉松精神,也是体育精神的展现,对此,没有理由不支持。 

马拉松赛属于极限运动,而像城市马拉松赛,参赛者的能力参差不齐,目的也各异。但无论如何,这项运动所蕴含的坚持精神,在每个参赛者身上都应得到体现,除非医生不允许。当然需要契约精神,但只要有人在坚持,就应该鼓励吗,劝退乃至嘲笑,绝不可取。这表明,在马拉松赛持续升温的当下,更人性化的马拉松办赛水平,还有待提高。

城市马拉松别跑着跑着忘了初衷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1127日,广东深圳南山半马组委会声明,正调查比赛违规行为,查实后将公布名单和处罚结果。25日,2018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赛后被爆选手集体抄近路、套牌。(1128日 澎湃新闻) 

抄近道跑马拉松,套牌、代跑,深圳南山半马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将该赛事组织混乱、部分参赛者的低劣素质展现无疑。深圳半马的混乱,不仅是深圳所独有。城市马拉松赛事每一次的乱象,都扭曲着马拉松锻炼身心的初衷,同时也叩问着赛事组织方的组织水平。 

此次深圳南山半马赛事,显然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在路径设置上,防范抄近路的设施和人员都没有布置到位,这给抄近路者以可乘之机。如果运动员能够守住不作弊的底线,那么,深圳半马还有可能挽回些面子,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漏洞,一旦有一位运动员打破赛事禁令而未被禁止,就会出现破窗效应,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跟随者。 

事实证明,破窗效应确实发生了。据赛事组委会调查得知,共有258人违反赛事规定,假若赛事组委会设置了防范护栏等设施,安排了相关安保、志愿者等,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跑者抄近道情况的发生。尽管事后,组委会已经着手开始调查此事,但抄近道、套牌跑步等现象,仍然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恶劣影响。 

近些年来,不少城市都热衷于举办城市马拉松(半马),以此来拓展城市宣介渠道,提升城市形象。但随着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泛滥,马拉松正在从单纯的体育赛事,变成一种“城市宣传+跑步者谋取个人成绩+中介公司代跑业务”等相结合的利益糅合项目。一些中介专门聘请外国运动员特别昌非洲藉运动员参与马拉松赛事,或者雇请代跑者参赛。这样一来,城市形象不仅没有得到多大提高,却助长了造假、中介非法服务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这不应该成为城市马拉松赛事努力的方向,更不应有这样的衍生品。 

城市马拉松,应该打造成为服务马拉松跑者体育锻炼的平台,成为促进马拉松运动推广及提高赛事成绩的平台。如果非要将其打造为城市品牌,也应该以提高赛事服务水平和提高市民规范参与度来实现,而不是马拉松赛事泛滥成灾。深圳半马乱象,再一次警示赛事举办方,要多一些严谨性,这既是对运动员负责,对赛事本身负责,更是对培育城市运动文化负责任之举。 

深圳南山运动员抄近道等不当行为被曝光后,赛事组委会已经着手开始调查此事,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结果。相信组委会能够客观公正规范严谨查处涉事运动员,从而进一步净化马拉松运动环境,依法打击代跑、套牌等行为,让马拉松赛事重回干净、拼搏、更快、更强的体育本质。希望其他城市,也应捍卫马拉松锻炼体魄、增强意志和促进全民健身的初衷,让马拉松真正成为举办城市一块响当当的形象招牌。


本文地址:https://blog.wuliaowang.cn/post/6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su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