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素材--热门电影的思考

 sun   2020-04-09 18:54   1403 人阅读  0 条评论


热点素材


       热门电影的思考       








图片11.png






《我和我的祖国》热映:背后是浓浓的爱国情

预售1.9亿元,上映36小时票房破5亿元,上映60小时票房破12亿元……从没有这样一场电影能够万人空巷。从开始到结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他们为影片掌声雷动、热泪盈眶,也有观众含着泪水看完电影,甚至有全场观众在映后大合唱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近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200多个院线的全球上映,电影用饱蘸温情的影视艺术之笔写意了伟大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吸引国内外观众高达20多亿人为之震撼、惊喜和感动。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从老百姓视角特写了新中国在70年发展历程中的七个辉煌历史故事。“前夜”“相遇”“夺冠”“回归”“白昼流星”“北京你好”“护航”这些故事片段犹如圆滚的珍珠,将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香港回归、神舟十一号成功着陆、北京奥运会、“九三”阅兵等重大历史时刻连接成珍贵的记忆珠链,浓缩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而串起这段珠链的线便是数以万计的普通中国人,他们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看似与国家繁荣富强遥远实则密切关联。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能从真实朴素的画面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亿万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无比崇敬的共鸣。

《我和我的祖国》是传播中国人民精神风貌与文化产品的一次成功尝试,为全世界观众了解中国发展成就提供了一个光影艺术窗口而不论电影文化艺术还是伟大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每一位普通中国人共同建设。国家的丰功伟绩从来不是几个人的功劳,而是亿万中华儿女接力奋斗的结果。驱动中华儿女不畏困难的便是爱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以最为温情的方式流淌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间。爱国精神是各行各业奋斗者的内燃力,驱动人们坚守岗位,用朴实行动书写美好人生的华丽篇章。也许每一个无名者并不能从历史教科书看到,但我们确实存在历史长河中。而《我和我的祖国》故事背后是无数中国人共同建设伟大祖国的生动写照。他们用默默付出成就了伟大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正是对祖国爱得深沉,无数中国儿女面对艰难万险义无反顾。正如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没有个人的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强大。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报国之路、用武之地更加广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建功立业可谓正当其时。身处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青年人更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祖国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理想与追求,把为国分忧与为民解愁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追求。

事实上,爱国不是体现在空泛的口号、宏大的定义和虚化的概念上,而是体现在为祖国与人民谋福利的具体行动上它要求每个人结合自身实际做出彩的自己,任何热爱祖国的普通人都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国家建设的英雄。是学生,就要好好读书、奋发向上;是工人,就要认真工作、踏实肯干;是农民,就要春耕夏种、辛勤劳作;是医生,就要救死扶伤、精心医术。也许身份不同,而爱国却“殊途同归”我们要将小我融入国家建设中的大我中去,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行,以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为己任,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初心与使命,用爱国的赤胆忠心与坚忍不拔的奋斗热情书写人生壮丽篇章,把信仰、理想、责任与担当打造成一艘勇往直前的前进号。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眼中有光,祖国的未来就会充满光明与希望。

   爱国报国 建功立业  来源:《人民日报》

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深藏功名、埋首奉献的张富清,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袁隆平,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申纪兰……近日,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进行公示,在社会上兴起一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热潮。

人生乐章里,爱国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征程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和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他们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竭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欣欣向荣。这些功勋模范人物竭尽所能乃至穷尽毕生之力,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致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还是全心全意为民生福祉打拼,或是鞠躬尽瘁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在国家大事、民族大义、时代需要面前,爱国情感总能生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着的事业心,指引一个人建树卓著功勋。可以说,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构成了一个人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的精神源泉。

国之英者,时之楷模。一簇星光点亮一方夜空,一束玫瑰馨香整座房宇。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颁授,不仅是对功勋模范人物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的极大褒奖,同时也树起国家荣誉感的风向标,向全社会发出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强烈信号。入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的功勋模范人物,既是国家栋梁、社会先锋、行业翘楚,也是我们身边的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隆重进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活动,耸立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必将有助于推动形成爱国奋斗的蔚然风尚,汇聚以爱国报国为荣的时代潮流。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当此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报国之路、用武之地更加广阔,在许党许国、服务人民中建功立业,可谓正当其时,呼唤每个人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所有爱国者、奉献者、改革派、实干家、创业者、建设者的力量聚合起来,就是新时代的兴国之魂、强国之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亿万追梦人英雄般的奋斗而更加精彩。

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兴旺,社会因正气浩荡而温暖,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儿女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向优秀模范看齐,向英雄人物学习,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让全民族积蓄已久的复兴能量尽情释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立新的功勋。




电影《攀登者》:弘扬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来源:《人民日报》

作为文艺攀登者的上海电影集团,自1949年成立以来,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以领先的创作生产能量、市场占有率及国际影响力发展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现代电影集团之一。近日,上影集团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推出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精心创作出影片《攀登者》。该片以1960、1975年中国人两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改编而成,众星云集,用“影像的力量”追忆英烈致敬英雄,弘扬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凝聚了上影几代人坚守高质量创作的心血,饱含了上影人对祖国的崇高敬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长河在神州大地浩浩荡荡奔腾,镌刻着无数攀登的瞬间,涌现出无数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体育攀登者、医疗攀登者……他们都怀揣自己的梦想,矢志不渝,拾级而上,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成果,夯实了国家发展强大的根基,体现着无畏的攀登精神。

攀登是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当惊世界殊。回望新中国的历史,从百业待兴到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攀登速度与中国奇迹。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同年,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更以优异的表现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奥运奇迹。

攀登是在全新的起点上,创造辉煌。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打破了西方认为无法从中国境内登上珠峰的臆断。其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又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国际公认为一次新的绿色革命,为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2015年,屠呦呦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让青蒿素成为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攀登,让世界的镜头一次次聚焦在东方。

攀登是在精神与身体的极限中,突破自我。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勇夺48金;从创造世界体操史神话的“体操王子”李宁,到为中国田径体育带来无数感动与希望的“中国飞人”刘翔;从书写中国泳坛奇迹的孙杨,到守护中国篮球薪火的英雄易建联;从激励无数国人的中国女排五连冠……在体育竞技的高峰上,无数体育健儿化身攀登者,身披五星红旗,不断以坚韧的精神挑战身心的极限,刷新纪录,为国争光。

攀登是在自力更生中,创造中国奇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2003年,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实施太空出舱;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一幕幕攀登的瞬间背后,是无数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辛勤付出,正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正是他们使攀登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动力。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为登珠峰失去双腿,最终依靠假肢登顶的登山队员夏伯渝,就是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攀登者。

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攀登者》:众星云集 用匠心传承攀登精神

  电影《攀登者》将于9月30日正式上映,该片以1960、1975年中国人两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改编而成,众星云集,匠心汇聚,用影像的力量致敬肩负使命的英雄,致敬无畏向上的攀登精神。

  《攀登者》是国内首个以登山为题材的电影,是一次新的探索与突破。用电影语言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充盈着家国的使命与信仰;用赤诚匠心刻画丰满的攀登者形象,彰显着集体的凝聚与精神。该片由阿来执笔,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等主演,凝聚了上海电影集团几代人坚守高质量创作的心血。

  攀登信仰之峰:十五载两登世界屋脊

  六七十年代面对世界屋脊的中国攀登,不同于现今登山爱好者挑战自然、证明自我的攀登,它不单是身心的挑战与探索,更是对信仰的执着。

  1960年3月始,登山队先后三次向珠峰发起挑战,但都以失败告终,登山队抱着“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登上去”的决心,毅然决然继续组织攀登。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打破了西方认为无法从中国境内登上珠峰的臆断。十五年后,中国登山队带着仪器与装备,又一次向世界屋脊进军,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8848.13米。

  影片中张译所扮演的曲松林以两种身份,肩负着不同的职责,参与了两次攀登。在完成首次攀登之后,他成为了第二次攀登任务的总教练,遥遥“远望”着“战友”们成功登顶。张译说:“这是一种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一种强有力的信仰。”

  章子怡扮演的气象学家徐缨,是影片中少有的女性角色,谈及对这个角色存在的认知,章子怡说:“她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帮助他们。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她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个使命感推动着一步一步往山上爬,徐缨虽然不是登山队员,但是她有登山队员的毅力,同样有她的坚持。”

  攀登集体之魂:冷暖相依共冰雪沉浮

  两次攀登是历经十几年的“战役”,是用一串向上的脚印书写的宣言,是登山队员、气象专家、医疗专家等一整个团队的信仰与使命,更是伟大的集体英雄篇章的壮丽书写。

  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壮举,是集体英雄的典型写照。面对工具的匮乏和艰险的环境,登山队员选择搭建人梯开辟向上的道路。屈银华不忍心用满是钉子的登山靴踩在队友的肩膀上,所以选择只穿一双毛袜向上攀爬,寒冷的冰雪致使他的脚趾和脚跟冻坏切除。还有最令吴京动容的,是一次无私的生死守候,在临近山顶几百米的时候,走不动的老队长守在原地,坚决要把自己的氧气留给登顶折返的队友们,因此冻伤了自己的喉咙。

  战友的存亡关乎着自己的存亡,在冰川茫茫、白雪皑皑的高山之上,能依靠的只有一同作战的队友。张译也说:“登山时三四人结成一个小组,他们的绳子是绑在一起的,大家的命是绑在一起的,所以尤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我们必须互相救助。登山不仅是攀登精神,很重要的是团结协作精神。”饰演杨光的胡歌说:“攀登珠峰的任务是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在珠峰面前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所以能够称之为英雄的一定是集体。

  攀登匠心之作:专业制作传承攀登精神

  为了再现当年的攀登场景,《攀登者》集结了强大而专业的阵容,邀请极具纪实性创作经验的茅鲁双奖获得者阿来担当编剧,众多演员也极其专业和敬业。

  为了更好地体会、理解、塑造角色,演员们拍摄前进行了学习与体验。《攀登者》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方五洲的饰演者吴京,更是在2019年1月初抵达青海岗什卡雪峰,进行了半个月的极寒训练,亲自上阵爬雪山,学习了攀冰、如何使用冰镐、怎样刨冰壁爬雪坡等专业技能,经历了缺氧、生病等各种情况。“没有歇斯底里、深彻入骨的这种感受,可能我演不出来。所以我就去了。”

  张译更是在拍摄时赤脚踩在冰雪上。“好像有几把刀子在划你的脚,划你的脚心。一开始的几秒钟是可以扛的,大概超过十秒左右就不行了。但是要把戏演完,在导演喊‘咔’之前,你没有权利蹲下、躺下、卧倒、把脚离开雪面。虽然很疼,但会因为你的人物、剧情、规定情景而忘掉疼痛。”

  导演李仁港对细节有清晰的要求和把控。每一块冻伤的位置,皮肤的质感怎么样,灰尘的厚度够不够,树叶飞来得够不够多,雪花扬得够不够密,他都一一注意。为了带动演员的情绪,他会根据片情在现场播放适宜的音乐,营造氛围。吴京说他是个浪漫而善良的人:“在音乐里由内而外去处理自己的角色,是一种特别舒服的享受。”

《攀登者》整个团队用赤诚和专业的匠心,揭开了那一段尘封近六十年的攀登故事。他们用敬业演绎了攀登者们无畏的勇气与担当,用专业传承了攀登精神,在中国电影的山峰上向前探索攀爬。


《中国机长》,专业成就英雄

今年十一的电影市场,可谓是“最强国庆档”。再现川航3U8633次航班史诗级备降的《中国机长》斩获点映冠军。

2018年5月14日早,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起飞,机上共有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成员。就在飞机进入青藏高原地区、稳定在9800米的高空中飞行时,惊变突发。挡风玻璃在一瞬间爆裂脱落,副驾驶半个身子飞出窗外。在许多飞行仪表无法使用、驾驶舱环境挑战人类极限的极端条件下,靠着机长刘传健冷静、专业地操作,飞机最终安全降落,全员生还。

对这一堪称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中国机长》对其做了高度的影像还原,诸多细节,包括机长与空管中心的最后对话,都一模一样。当时牵动了无数人心的“紧急备降”,在大荧幕上得以再现,让更多人知晓整个过程。

而对于这样一个既定结局的故事,改编难度也正在于此——没有悬念。但影片的紧张感丝毫未减,弥补了已知情节的缺憾。灾难发生的一瞬间毫无征兆,节奏突变。挡风玻璃破裂、自动驾驶系统失灵、与地面失去联系、副驾驶半个身子被挂在窗外,随后客舱释压,一片混乱。种种变故在几分钟内接连发生。影片一扫此前的平静如常,镜头画面迅速切换,时而跟着飞机一同剧烈摇晃、翻转,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揪起了心。

因为真实事件本身已足够传奇,不需要过多的渲染和处理,只需认认真真地将备降过程呈现出来,就足够好看了。中国机长》在真实性上做了很多努力,如1:1模拟制作了一架空客A319飞机,并现场配备了高压液态管和高强度风筒,拍摄时会释放最高达10mpa的气压、喷出近8级风力;主演们也努力学习飞机理论知识、在模拟舱进行实地训练,空乘的仪态、动作、手势等各项培训;在正式拍摄时,演员与原型人物保持联系,确认自己的每句台词和每个动作;还有几位飞行技术顾问全程“监工”……

于是,《中国机长》的“野心”也不仅止于灾难片,它更是一部民航业的职业类型片,对民航工作者和民航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专业地呈现。从机组成员在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检查,到各级空管中心的指挥、调度,他们更是民航平安的幕后英雄,相信大多观众在看完影片后会对民航业产生新的认识。便如片中那位傲慢的头等舱乘客所说:“不就是个端茶倒水的。”——对空乘的轻视与误解一直存在,而事实证明,连同空乘在内的所有民航工作者,每一位都经过专业的训练,以保障乘客的安全。就在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后,空管局立刻做出决定,清空近空区域,为备降让路,同时启动紧急预案,消防、医疗等力量前往机场待命……每个岗位都各司其职,在危机来临时才能严丝合缝。

英雄也并非天生。所谓的“英雄机组”,原本都是在自己岗位上坚守着的普通人,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们靠着自己的专业与敬业,成为了英雄。《中国机长》是在致敬每一位敬业爱岗的普通人。

机长刘传健此前曾是一名空军飞行教员,经历过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对自己要求异常严格;而在成为民航飞行员后,只他创造奇迹的这条航线,此前也已飞过了一百多次。靠着这份专业,在面对超过200米/秒的强风、零下40度的低温、极度缺氧的条件下,所有自动驾驶功能全部失灵,机长刘传健完全手动掌握方向杆,最终完成返航。同样,机组其他成员,在危机时刻都保持了高度的专业和责任感,安抚乘客、保护乘客、保证机长不被干扰。当袁泉饰演的乘务长坚定地对惊惶的乘客说道:“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去。”——堪称这部影片的“高光时刻”,让人肃然起敬。

 “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在片尾告诉所有观众,这也不仅是民航业的职业要义,对其他职业又何尝不是呢?影片有个细节,面对如此困难,机长只对妻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飞机坏了”,这份泰然是对家庭的责任,更是对所有乘客的责任,唯有专业的自信,才有内心的从容。



本文地址:https://blog.wuliaowang.cn/post/6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su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