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个学习误区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你还在延续吗?

 sun   2018-03-08 16:09   1740 人阅读  0 条评论

这六个学习误区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你还在延续吗?

常有父母抱怨,现在做家长真心难啊!的确,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那么身为家长的你,是否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以下认识上的误区呢?我根据与众多家长沟通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罗列了6条常见的教育误区,供家长参考。

 

【误区1】小学阶段的孩子应该由大人陪读。(关键词:陪读)

尽管许多学校都要求家长应当对孩子进行陪读,但很少有老师会明确告知家长该如何进行陪读?很多时候,老师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和责任转嫁给家长罢了。

根据我对孩子们的观察发现,家长陪读稍有不慎,对孩子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其中最大的害处是:在孩子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家长的陪读使得孩子失去了形成自觉意识的时机,这对于他日后的学习生活而言只有坏处。

因此,我认为,家长最好不要陪读,如果一定要陪读,也应做到“点到为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是,1、督促他,但不哆嗦唠叨。两三次提醒无果,就不应再提醒了,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

2、检查作业,但不是批改作业,只是了解孩子完成作业的质量如何,心里有数即可,而不要替他改正错误。

3、此外,我还鼓励家长做个有心人:在检查作业的同时,把你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每周和孩子一起反思,帮助他成长。

 

【误区2】:超前学习是必须的。(关键词:超前学习)

在教育上,有时候“多”并不比“少”好。家长往往认为,孩子超前学习,会使得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为轻松,更有自信。这也许可以算是超前学习的一个短浅的好处,但是缺点却更多更深远,让孩子形成了很多负面的错误认识。比如,认为只有通过“提前学习”才能把学习学好,从而对此产生依赖,而不再相信自己具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那都是即时性的),或者不愿意自己花力气去钻研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让孩子丧失“学习能力”。又比如,因为提前学习了很多内容,从而使得孩子认为反正都学过了,学校里很多内容都是“炒冷饭”,就可以不认真听了。

此外,还会影响孩子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把学习当作是任务。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不快乐的,提前学一遍、学校学一遍、还要再复习好几遍,如此重复的学习怎能让孩子对于所学的内容感到快乐呢?

所谓打基础,是指一些关键性的习惯和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与其让孩子重复学习,还不如花点时间研究下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的学习内容。

 

【误区3】:孩子即使考得好也不能多夸奖。(关键词:夸奖孩子)

首先,孩子因为考试考得好而感到很开心,同时愿意和自己信任的人(例如家人)分享快乐,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去与他分享?出于家长“好意”的“泼冷水”只会让孩子感到失落。

其次,每个孩子在考试前都该对自己有一个评估和预期,如果孩子达到了预期,就该多鼓励他,而不要在他高兴时说:“别骄傲,有人成绩比你高呢!”。尤其是对那些成绩平平甚至不太理想的孩子,更是需要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何况,家长要理解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情(骄傲了会考砸),孩子是没有这样“居安思危”的意识的。

我想特别提醒家长:你的态度不可超过孩子对此事的反应。有时家长看到孩子考得好,表现得比孩子还高兴,这就助长了孩子“翘尾巴”。此外,人都会骄傲的,何况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我建议家长,如果你发现孩子在此后的学习中,其“翘尾巴”已影响他的学习状态,就该介入了。

具体的方法是:先引导他认识到自己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如此前,然后和他分析此前考好是因为其态度和习惯,如果学习状态不如此前,成绩就会退步。然后问他:“你是希望退步还是保持进步呢?”家长一定是要在事情发生时介入,而不要指望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的敲警钟会有多大效果。要相信孩子会在挫折中慢慢调整,成长起来的。

 

【误区4】:孩子粗心=不用心学习。(关键词:粗心)

对于小学阶段的具有平均能力的孩子而言,只要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良好,对于学校测验考试的题目应该基本都能完成,难题并不多。而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会不会做”,而将粗心归结为态度问题,不再深究。

粗心其实是个很复杂的,并不仅仅是态度问题。孩子粗心会有很多原因,家长应该和还孩子一起分析其中的深层原因。例如,孩子经常抄错。这可能是因为他的书写不好,例如,把5抄成3而导致解题错误。那么家长就要帮助孩子解决书写问题和草稿整洁问题。又如,孩子经常看错题,这有可能是因为他快速阅读的能力问题,那么,可以用看车牌记数字的方法帮助提高快速阅读的准确率。还比如,有些粗心可能就是因为孩子对于某些概念混淆不清等等。此外,不建议家长对孩子说:“我只要求你少粗心,你又不是不会做。”这会使得孩子认为“粗心不是个大问题,只要会做就行。”我建议家长,不该将孩子的粗心一股脑归为学习态度,而一味训斥。更不能不把粗心当回事。孩子的“粗心”比“不会做”更需要被关注。

 

【误区5】“快速作文班”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关键词:写作)

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读多了,写作技能也就形成了。

有家长说通过阅读提高写作,那岂不是效果很慢?其实这是错误的,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才是真正的捷径。孩子一旦掌握了阅读这个“大技”,无论什么年级,什么作文要求,他都可以驾驭,而且提高速度是越来越快。而让孩子上所谓的“写作技巧班”,到头来,孩子只能一辈子在上写作班,写作对他却依然还是个问题。所以,我常对家长说,一个“好”的作文班,孩子只读一到两学期,入门就行了。而“好”的作文课,一定是能让孩子不畏惧“写作文”,让孩子能够说真话的。有了这一点,再加强课外阅读,相信孩子的水平是一定会有提高的。

我建议家长首先要想办法改变孩子对于写作的畏惧,这可以鼓励他写写故事、儿歌、书信等。此外,与其让孩子上“快速写作班”,还不如节省下时间多进行课外阅读呢!

 

【误区6】课外阅读就该读有用的书。(关键词:课外阅读)

有一次,和一位语文成绩较差的孩子的家长聊天,她说自己很茫然,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的阅读理解和作文都扣分很多。要知道,她每周都花时间和孩子一同阅读分析《作文书》,还给孩子报了“阅读理解”补习班。其实,她的孩子挺爱看书的,但平日里作业太多、课外辅导也多,把她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压掉了。孩子很爱看杨红樱的书,但妈妈认为那是“无用”的书,不太同意她看。这其实是许多家长的误区,认为只有读作文书,才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做阅读理解练习,才可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其实这些功夫都是事倍功半的。

“有用”和“无用”,只是家长的标准罢了。对于孩子而言,只有“喜不喜欢看书”、“有没有好的阅读习惯”的问题。家长要解决的是这些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爱看书,你又何必去限定他看书的范围呢?毕竟,阅读是很个人化的行为,每个年龄段,每个孩子,他们都会拥有不同的喜好,而这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后来,和那位妈妈沟通了,让她多留出点时间和空间看书。结果如何?孩子着实高兴,隔天就得意地告诉我:“那天回家路上就买了书,现在已经看完一本了”。而在之后的作文课上,我就发现了她的一些小改变,叙事的情节性加强了,还冷不丁有些小幽默。呵呵,我想这会不会就是集中阅读的结果呢?


本文地址:https://blog.wuliaowang.cn/post/1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su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